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已经过去了80年,人类没有再经历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然而,近年来,各国间在解决争端与分歧时日益倾向于使用武力的趋势,引发了人们对世界和平前景的怀疑。那么,问题的实质究竟如何?本文希望就这一重要议题提供另一个视角。
尽管和平、合作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流趋势,但近年来的世界局势却呈现出诸多令人担忧的迹象。
![]() |
| 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会议全景。图自联合国 |
根据奥斯陆和平研究所(PRIO)的报告,2024年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球冲突最多的一年,共发生了61起冲突,涉及36个国家。其中,非洲依然是最不稳定的地区,共有28起冲突;亚洲发生了17起;中东有10起等。值得注意的是,东亚地区正出现多个潜在热点,存在冲突爆发的风险,包括朝鲜半岛、东海、台湾海峡和南海等,这些热点问题都与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和权力中心的博弈密切相关。
从2025年年初至今,俄乌冲突仍未出现结束的迹象;中东地区的冲突持续,美国对伊朗核设施的轰炸,印巴之间的边境冲突,以及泰国与柬埔寨的边境摩擦等,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社会的担忧。这些事件对地区和全球的和平与稳定带来了深远影响。尤其是特朗普总统在其第二任期内就加拿大、格陵兰、加沙等领土问题所作出的一系列声明,也加剧了国际社会对大国可能动用武力对待小国的担忧情绪。
一些专家指出,当前世界似乎比十年前更加分裂、冲突加剧。中东、东欧等地的冲突造成数十万人死伤,无数家庭流离失所、家园被毁。这不禁让人质疑:和平、合作与发展是否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趋势?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当今世界冲突加剧,威胁到和平、合作与发展的局势?
回顾过去500年的世界历史,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统计指出,在主导世界秩序的16次“权力转移”中,仅有4次以和平方式实现,其余12次都通过战争与冲突完成。结合近期的局势发展,许多观点认为,世界正处于一个过渡阶段,即从旧的国际秩序向新的国际秩序转变。
即使是美国——这个在二战后扮演构建国际秩序关键角色的超级大国,如今也对现行秩序感到不满。美国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Marco Rubio)指出,当前的世界秩序不仅已经过时,而且还被当作武器,用来对抗华盛顿的利益。而一些学者则认为,当崛起中的大国与现有霸权大国都对当前秩序“不满意”时,这一秩序的终结只是时间问题。而按照历史规律,从旧秩序向新秩序的转变往往伴随着动荡不安。那么,这一次的转变是否也会像以往那样,通过战争与冲突来实现?
尽管当前世界局势复杂多变,但绝大多数国际问题研究者仍认为,人类依然有诸多理由对世界和平、合作与发展的趋势保持乐观。
首先,世界和平通常被理解为大国之间不发生战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近期世界和平受到威胁的可能性较小。国际舆论认为,尽管大国之间,特别是美国与中国、俄罗斯之间的战略竞争日趋激烈,但核武器的存在使各大国都深知,若爆发战争并动用核武器,将是一场集体自杀。在一场各方动用核武器的战争中,不会有任何一方是赢家,所有国家都会成为输家。这或许正是促使各大国在谋求通过战争重绘世界版图时必须慎之又慎的重要“刹车机制”。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美国在特朗普总统第二任期内对中俄两国的处理方式表明,华盛顿仍重视对话与接触,在某些方面甚至比第一任期更加积极。中国也秉持着“斗而不破”的对美关系方针,即“斗争与合作并存,和平共处”的方式仍为双方所接受。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近期印度与巴基斯坦这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间的边境冲突最终迅速收场,双方仅使用常规武器而未动用核武器。
其次,虽然冲突数量较多,但这并不是全球普遍现象。目前,在全球200多个国家中,仅有36个国家卷入冲突。这意味着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和平状态。在当今这个高度全球化、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和平、合作与发展依然是各国优先考虑的政策选择和互动方式。研究机构统计数据显示,自二战结束以来的65年间,通过武力吞并领土的现象大幅减少,仅为此前一百年的6%。因此,战争不再是推动国家利益的主要工具,而“不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最重要且被广泛承认的原则之一。对话代替对抗、合作促进发展,依然是各国提升综合国力及其在地区和全球舞台上作用与地位的可持续路径。
第三,各方利益交织程度不断加深,从而降低了对抗与冲突的可能性。各国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越高,爆发战争和冲突的概率就越低。如果说1945年时,进出口仅占全球GDP的10%,那么截至目前,这一比例已升至约58%。研究指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已签署约25万个双边和多边条约、协议,对国家行为和利益进行约束与规范。即便是美中这两个最大战略竞争对手,也高度依赖彼此,2024年双边贸易额接近6000亿美元,在投资、金融、关键商品供应链等领域也存在深度利益交织。
如果说过去大国通过战争来获取领土、市场和资源,那么如今,有许多更为复杂和高效的方式可以在不动用武力的情况下实现类似目标,比如利用经济、金融、信息等工具。一些国家成功借鉴了前敌对国家之间和解、加深利益融合的经验,从根源上消除战争与冲突的温床。
第四,舆论的力量和多边机制的作用日益重要,成为制约好战势力必须考虑的因素。过去,由于信息和民众认知的局限,使得一些主战政府——如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等,能够操控舆论,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浪潮,以服务其战争图谋。而如今,即便是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公众的整体素质和认知水平也因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而大幅提升。
过去战争和冲突的画面可能要几天甚至几个月才传至全球,而现在则可以通过现代传播手段实时更新。这一变化加大了媒体、舆论和社会对战争行为的政治与道义压力。例如,加沙地带因人道援助物资受限导致的巴勒斯坦平民伤亡和儿童严重营养不良的画面,引发国际社会的强烈愤慨,使得发动战争的一方在国际社会中日益孤立,甚至受到其传统盟友的谴责。
联合国及多边机制在维护世界和平、合作与发展方面依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尽管近年来强权政治和大国竞争上升,确实对多边机制的效能构成一定冲击,但至今尚无任何组织能够取代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多边主义和国际法仍是各国,特别是中小国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托。
实际上,只有在特朗普总统任内,美国才退出了联合国的一些机构,如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人权理事会(UNHR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而其他会员国并未采取类似行动。
总体而言,尽管世界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挑战与障碍,但和平、合作与发展仍是大势所趋。人类正处于一个时代转型的关键期,但不变的是:和平、合作与发展仍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因如此,各国必须加强对话与合作的文化,为维护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在20世纪,人类曾两次经历极其惨烈的世界大战,还爆发了持续多年的冷战,伴随着众多“代理人战争”。进入21世纪,尽管科技突飞猛进,但世界也不得不面对高技术战争的破坏力。因此,无论是热战还是冷战的历史教训依然具有深远意义,成为推动各国与全球进步力量共同维护与加强和平、合作与发展趋势的重要基础,为实现一个和平、繁荣的世界而努力。(完)
作者:外交部武维成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