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与交流

1965年保邦—油声战役中的关键性开局作战艺术

11/25/2025 7:37:16 AM

60年前(1965年11月12日至27日),东南部军民发起了保邦—油声进攻战役。这是南方解放军在抗美救国战争初期具有代表性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战斗效率极高,展现出诸多独特的军事艺术特色,特别是其中关键性的开局战术,创造了突变局面并推动战役取得彻底胜利。

1964年底至1965年初,我军民在平也、巴嘉、同帅等战役中连续取得胜利,使得美伪政权的“特种战争”战略彻底破产。为了挽救局势和继续战争,美帝国主义转而推行“局部战争”战略,并开始向南方战场大量投入远征军和部分仆从国军队直接参战。在西贡北部和西北方向,美军调动了第3步兵旅(隶属于第1步兵师,即著名的“红哥”师),进驻莱溪、保邦地区,并与伪军第7步兵团协同,在这一战略区域打造“钢铁拳头”,发起“搜索并歼灭”行动,企图“粉碎”我方主力部队并“摧毁”我方解放区。

保邦胜利纪念碑

我方为贯彻党中央的决心,并配合西原前线的波莱梅战役,南方军委和军区司令部决定在东南部保邦—油声地区发起进攻战役,旨在歼灭敌军重要有生力量,并支持城市周边的政治斗争。参加此次战役的力量包括:第9步兵师、平阳省地方营以及保邦、同索、油声地区的游击队和人民力量。为实现既定目标,早在1965年10月,战役司令部就已展开准备工作,方案是在油声分区打击敌军据点以引诱其增援并予以歼灭;同时,也预设了如果敌军主动进攻,我方将进行反击的方案。因此,当侦察到美军第3步兵旅机动至保邦时,战役司令部迅速抓住时机,调动第9步兵师(缺一个团)在敌军刚转入临时驻扎时组织突击。此次突击大获全胜,我军重创了美军第1步兵师第3步兵旅这支精锐善战的部队。这是我军对美军的一次大型突击战,也是开局的关键性战斗,具有极高的作战效率,在指挥和作战管理艺术方面有诸多亮点。

一是,紧盯并掌握敌情,准确判断突击时机,快速组织战斗准备。在突击临时驻扎的敌军时,敌军状态和队形变化迅速,因此只有紧密跟踪、准确掌握、评估并得出正确结论,才能做出精确的战斗决心。战役司令部和参谋机构指挥第9步兵师的侦察力量、地方部队以及保邦、同索等邑的游击队,紧密跟踪并掌握驻扎在边吉、莱溪的美军第3步兵旅的“一举一动”,特别是在他们沿13号国道和16号省道机动,推进到保邦—同索地区临时驻扎的时候。事实上,敌军组织了2个营沿13号国道和16号省道机动,但临时驻扎位置并非完全如我方预料(即,位于保邦战略屯北部的集群向南移动,在屯的西南部暂时停下;位于同索屯南部的探索向北移动,在屯的北部暂时停下。)。然而,由于我方部队经常紧密跟踪、准确掌握敌情,因此各单位及时调整了战斗决心。在打响战斗时,我方的各个方向和突击尖刀都“准确而命中”目标,迅速纵深突击敌军营指挥所和火力阵地,取得了高效的作战成果。

基于紧密跟踪、掌握并正确评估敌情,战役司令部精确确定了突击时机。当发现美军动用2个营从莱溪向保邦—同索地区推进并临时驻扎时,司令部判断:歼灭工事外敌军的时机已经出现,并决心立即在当夜展开战役的关键性开局之战。这是一个极其精确的决定,体现了战役司令部及其机构创造性、敏锐的思维和科学的分析能力。因为当时美军刚刚转入临时驻扎,工事、阵地和障碍物系统仍很简陋;人员和装备暴露在工事外,指挥、协同和相互支援能力有限。如果能够保持隐蔽、实施突然进攻、快速分割,敌军将措手不及,迅速被歼灭。

为不失歼敌良机,战役司令部指挥第9步兵师迅速向保邦邑方向机动部队。在机动过程中,组织了师长、各团长和部分营长组成的前进指挥组,负责快速准确掌握情况,逐步完善战斗决心。得益于快速的战斗准备,我方的各个突击方向和尖刀在规定的时间内展开队形,从一开始就形成了包围和分割的态势;我军成功保持了秘密、突袭的进攻要素,重创了美军陆军被认为是“骄傲”和“自豪”的2个装备有先进武器、装备的精锐美军营。

二是,灵活转变战局,紧密协同作战。保邦关键性战斗的胜利是多方面因素结合的结果,其中包含了战局转换和协同作战的艺术。通过分析敌我情况,战役司令部曾确定:攻击油声分区伪军第7战斗团是战役的开局之战。但当得知美军推进到13号公路和16号公路,并在保邦、同索地区临时驻扎后,战役司令部及时调整了决心,转向反击方案,重新确定了进攻方向和目标;同时,集中大量兵力、装备和火力,对临时驻扎的美军队形实施突击。

由于准备工作仓促,时间非常短,部队从集结地到战斗展开位置的机动距离远,且方向、尖刀众多,因此各单位主要根据协同计划行动。战役实践表明,在预定开火时间开始时,只有第1步兵营进入了展开位置,但为了不贻误战机并保持突袭要素,第9步兵师仍决定让第1步兵营开火,向敌军发起进攻。这也成为其余单位迅速机动、展开队形逼近敌军、按照战斗决心进攻目标的信号。由于各方向、尖刀之间,步兵与火力之间,以及主力部队与地方部队之间按照统一计划紧密协同,我军灵活快速地将作战方案从打击工事内敌军,转换为突击临时驻扎的敌军。我军牢牢把握战机,指挥果断地进攻敌军;始终夺取并保持主动权,不断创造有利战局,使得美军的2个集群措手不及,被动地抵挡我军的突然袭击,最终导致失败。

第三,运用恰当的打法。保邦对敌军的突击战是我军首次使用师级(缺员)集中兵力,在准备时间极短的条件下,对作战对象美军实施突击的战斗。为确保胜利,我军组织了多方向、多尖刀的进攻,从一开始就形成包围分割敌军的态势:第5步兵营从同索西北方向进攻,分割敌军第1和第2集群,随后发展态势歼灭第2集群;第1、第4和第6步兵营从西、北、东北方向对保邦的第1集群形成包围态势,形成歼灭第3步兵旅指挥所和敌军炮兵阵地的突击方向;第3步兵团(缺员)部署在同索西部,协同第5步兵营阻止从莱溪增援的敌军;同时,歼灭同索的敌军第2集群。

我军运用了“分割敌军而打,包围敌军而歼”的艺术,一开始就利用第5步兵营快速分割了敌军的2个集群,使它们无法相互支援。第6步兵营利用有利战果,与第1步兵营紧密协同,快速纵深突击,击中敌军指挥所和炮兵阵地,使其陷入混乱,为其他方向和尖刀的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战斗打响时,尽管指挥通信有时中断,但由于干部和战士们具有高昂的战斗决心和积极主动进攻敌军的思想,并按照计划进行协同作战,因此能够迅速逼近、包围、纵深突击、分割;紧密结合发挥兵力与火力的优势,正面突击与侧翼迂回敌军队形后方相结合,仅在短时间内,我军就击溃了各个精锐的美军集群,取得了胜利。特别是,为了限制敌军的火力优势,各单位集中歼灭坦克、装甲车,使敌军失去了依托;由此,我军打破了敌军利用坦克、装甲车作为“坚硬外壳”进行临时驻扎的企图。各单位紧贴“抓住敌人腰部打”的方针,始终逼近敌军,形成与敌军犬牙交错的态势,从而限制了敌军空军和炮兵的火力;同时,也使得敌军来不及划分防线,在被动和手忙脚乱中应对,最终导致失败。

保邦、同索对敌军的突击战作为战役的关键性开局之战,其胜利创造了突变,为我军进行下一场战斗和完成油声的第二次关键性战斗奠定了态势和力量。保邦—油声战役的胜利,对美伪政权在“局部战争”战略中的努力无疑是“当头一盆冷水”。关于战役关键性开局战术艺术的经验教训,需要在未来的卫国战争中继续研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完)

作者:阮文福大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