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与时评

中东地区正在形成新的战略格局

11/21/2025 6:52:36 AM

近期,中东地区安全与政治局势持续复杂演变,使该地区的战略格局出现明显变化。这种变化并非“回到旧秩序”或“单极权力结构”,而是可能走向更加复杂的新型战略秩序。那么,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中东地区的战略格局正呈现怎样的趋势?这是当前国际舆论高度关注的问题。中东拥有全球巨大的石油储量,并位于多条战略性海上通道之上,如霍尔木兹海峡、红海等,因此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

研究者普遍认为,任何国家或组织若能控制该地区,就能影响全球能源供应和主要航运路线。因此,数十年来,中东始终是地缘政治最为动荡的地区之一,深受大国干预影响,尤其是美国、前苏联以及如今的俄罗斯和部分欧洲强国。与此同时,该地区还受到内部力量竞争的影响,包括伊朗、土耳其、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权力竞争;叙利亚、也门、利比亚内部派别争斗;不同伊斯兰派系、民族势力之间的影响力争夺;以及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以色列与叙利亚和伊朗之间的长期冲突。

以色列军队部署在约旦河西岸的纳布卢斯。图自越通社

过去,中东战略秩序主要通过大国的军事存在来塑造,尤其是美国,以此平衡地区国家、武装力量和派别之间的力量。然而,近年来,随着外部影响力变化和地区内部动荡加剧,尤其是美国减少军事承诺、大国力量重新崛起、民族与宗教矛盾加深、派别冲突持续,以及非传统安全挑战不断积累,中东战略格局正在发生深刻改变。这种转变不再是回归旧秩序,也不是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体系,而是正在形成一个多中心、区域性更强、跨区域联动更加复杂的复合型战略秩序。

导致战略格局变化的原因

据国际研究人士分析,中东战略秩序发生变化的原因很多,但总体上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第一,美国及部分大国承诺出现危机。一些大国,特别是美国,在中东政策上缺乏一致性(如突然撤军、无法保持持续军事存在),或将战略重点转向其他地区,这是旧有战略秩序被削弱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在多个阶段,华盛顿和其他西方大国把资源集中于亚太地区,减少了在中东的直接军事投入,客观上造成了“战略真空”,为地区内外力量扩大影响力提供了空间。

然而,美国仍试图维持其在中东的短期主导地位,但不再像过去那样保持高密度军事驻扎。换言之,白宫只在自身核心利益受到威胁时才选择介入,而非长期驻军。新的特点是,美国希望在不直接深度介入的情况下塑造地区秩序,使其通过联盟机制、多边合作框架运行,同时让地区国家更多地“自我管理”和相互制衡。

第二,其他大国的崛起。随着美国和部分大国减少在中东的承诺,中东逐渐成为亚洲、欧洲、非洲之间影响力转换的重要枢纽,其地位与全球能源、交通通道、供应链结构紧密相关。在美国仍保持一定影响力的同时,俄罗斯和中国正在显著扩大在中东的存在,不仅在叙利亚、利比亚等地介入,还通过基础设施、能源、科技和经贸合作不断提升地区影响力。

根据研究者分析,凭借“安全+发展”模式,北京将中东视为推动“一带一路”(BRI)的关键区域。自BRI启动以来,中国在中东投资超过1200亿美元;仅在2020—2021年,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和中东地区的投资增长约360%,建设项目增长近120%。中国不仅是主要贸易与投资伙伴,还开始深度参与其他领域,尤其是在伊朗与沙特阿拉伯之间的和解斡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部分中东国家获得除美国之外的更多发展资源与影响力平衡选项。

除中国外,俄罗斯在中东,特别是在叙利亚的影响力依然明确。尽管莫斯科因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承受巨大资源压力,叙利亚国内局势也发生变化,但大马士革与莫斯科之间正在形成新的合作轴心,双方都在进行战略考量。这种关系可能在动荡的地区格局中成为中东力量重组的重要因素。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大国影响力在中东的重新分布表明,新战略秩序不仅仅是中东国家内部力量的博弈,而是多个更大地缘政治板块交织互动的产物。

第三,中东国家对安全自主化的需求不断上升。面对内部危机与非传统安全挑战,中东国家被迫寻求更加可持续的安全模式,通过区域合作来共同应对威胁。许多国家不愿再完全依赖美国的安全保护,而是希望自主发展防御力量,开展区域内的多边安全合作。这一趋势推动了地区关系的重组,形成新的合作网络、新的集团,以及所谓的“中心旋涡”。这些新型合作结构并非基于传统的意识形态或族群纽带,而是基于战略利益与力量平衡的考量。

在当前背景下,一些阿拉伯国家(如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联酋)等)正在采取更加独立的政策,甚至主动与伊朗开展对话,并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接触以色列。土耳其则正努力塑造自身为区域权力中心,通过一系列突出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其在美国、欧洲和俄罗斯之间的平衡外交,逐步提升影响力。同时,卡塔尔作为多项和平协议的长期调解者,正继续扮演不同力量和派别之间的“软平衡”角色。

此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新提议是将印度、以色列和阿联酋连接起来(未来可能扩展至埃及、沙特阿拉伯),以构建跨区域的“安全—经济轴心”,作为对美国在地区安全结构作用的补充。该架构旨在分担安全压力、提升共同防御能力,从而应对武装组织威胁及外部环境的波动风险。

塑造新的战略格局

根据国际研究界的观点,在当前形势下,世界上没有任何单一大国具备压倒性力量来重新主导中东战略秩序;相反,将出现多个权力中心并行共存、相互博弈的局面。尽管美国在处理中东部分问题上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但已难以垄断主导权;中国和俄罗斯将继续保持相对均衡的存在;而区域内部的多个权力中心,如沙特阿拉伯、伊朗、土耳其、埃及、阿联酋、以色列以及若干联盟,将根据不同议题(能源、安全、经济、科技)灵活运作、动态调整。

此外,历史冲突、民族仇恨、宗教分歧、国家利益差异、缺乏长期战略互信,以及新旧权力轴线的竞争,都是重塑中东地区秩序的重大障碍和挑战。

实际上,自2023年10月巴以冲突爆发以来,战争已不再只是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对抗,而是蔓延成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以及伊朗的多线冲突。冲突的扩散,加上各国外交选择的差异,使地区权力结构在重新调整,各大国在中东的处境也因此分化。

国际研究者认为: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在当前地区格局中处于相对有利位置,不仅在俄乌冲突、巴以冲突中承担和解角色,而且对美国和西方具有重要战略价值。以色列虽然在军事与安全领域占据优势,但却在外交上陷入困境,“战术胜利、战略受挫”的风险正在显现。伊朗的处境更为艰难,其主导的“抵抗轴心”受到严重削弱,区域影响力出现明显收缩。

自2021年以来,随着中东地区的和解与发展浪潮不断推进,地区国家越来越重视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构建国家战略。在外交上,他们不站队,而是基于自身利益决定政策方向。阿拉伯国家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同时与美国、欧洲、中国、俄罗斯、印度以及全球南方国家开展多层合作,并在区域热点问题(尤其是巴以冲突)上坚持独立立场与解决方案。

然而,由于大国协调能力下降、国际约束减弱,中东国家在增强战略自主性的同时,也在建立新的合作机制、新的轴线,以维护国家利益并在地区内部保持力量平衡。

国际研究界普遍认为,中东新的战略格局正逐步形成,其结构呈现复杂化、多中心化,传统权力因素与非传统因素交织。在这一结构中,各大国将更多扮演“协调者”而非“主导者”;而地区国家也将拥有比以往更大的自主空间以寻求平衡与合作。

国际舆论期待,当新的战略秩序逐渐成型之时,能将结束国家、民族和派别之间的冲突作为核心任务,从而为中东带来真正的和平与稳定,使当地民众享有更加安定、幸福的生活。

作者: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