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在党中央和胡志明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我国军民发起了边界战役——这是越南人民军首次组织的大规模多兵种协同进攻战役,并取得了辉煌胜利。这场胜利不仅充分彰显了我军的日益壮大,也标志着在抗法战争中,我军进攻战役艺术实现了飞跃式发展。
继1947年秋冬越北战役惨重失败后,法国殖民主义者的“速战速决”战略彻底破产。为挽回颓势、延续战争,敌军竭力巩固东西走廊,扩大在北部中游和三角洲地区的占领范围,并加固东北防线,妄图“封锁边界,扼杀我方抗战力量”。为实现这一阴谋,敌军集结重兵,投入大量武器和作战装备,在4号公路沿线重点构筑了高平市、东溪、七溪、那岑、谅山市等坚固据点。然而,由于兵力分散在漫长而广阔的战线,敌军防御体系缺乏整体协调,暴露出诸多破绽;集中兵力与分散兵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 |
| 胡志明主席直接到战役现场指导并鼓励干部战士下决心战斗。资料图 |
党中央在准确评估敌军强弱后,决定发动边界战役,向敌军4号公路防线发起进攻,旨在歼灭其一部分主要有生力量,扩大越北根据地,并打通中越边界,以争取兄弟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参战力量包括:308师、209团、174团;越北联区的两个主力营(第426营、第428营)、谅山省第888营;4个山炮连、5个工兵连;以及高平、谅山两省的地方部队、民兵和游击队。凭借高昂的战斗决心和独到的军事艺术,经过近一个月的连续进攻,我军以攻克东溪据点的胜利拉开战役序幕,继而在谷舍地区和477高地连续重创敌军,全歼法军两个精锐兵团,彻底粉碎了敌军在4号公路的防御体系。这是一场具有战略意义的胜利,为抗法战争创造了重大转折点,迫使敌军逐步转入被动防御,而我军则转入反攻和进攻阶段。战役的胜利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我军战役艺术的飞跃式发展:
第一,准确确定主要作战区域。这是抗法战争中越南战役艺术的一次重大转变。此前的多次战役,我军或因被迫应对敌军的阴谋和作战计划而陷入被动(如1947年秋冬越北战役),或虽确定了主要作战区域,但未能做到“准而狠”,战略、战役与战术之间缺乏紧密衔接,导致作战效能不高(如高—北—谅、泸江、黎鸿峰1号等战役)。在1950年的边界战役中,我军选择了从高平市至七溪的4号公路路段作为主要作战区域。这一选择完全正确,充分体现了战役党委和司令部的敏锐洞察、创新思维和深谋远虑。从高平市到七溪约70公里长的4号公路,是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只有摧毁这条防线,我军才能打开通往兄弟社会主义国家的“大门”,并打破敌军在东北方向对越北根据地的包围。尽管敌军在各个据点上防御严密,但整个防线却因依赖一条正面狭长、纵深有限的单一路线而显得十分松散、缺乏整体协调。那岑、七溪、东溪、高平市等据点彼此相距较远,地势险要,机动困难,因此,当我军秘密而突然地集中兵力火力发起攻击,并切断其陆空交通线时,各据点之间相互支援的能力极为有限——这是敌军的“致命”弱点。另一方面,该战役区域毗邻我军后方,极为有利于作战指挥,同时也为战役动员和保障大规模人力、物力提供了条件。正因为选择了正确的主要作战区域,我军始终掌握并发挥着进攻的主动权,迫使敌军陷入被动、仓促应对;前一场战斗为后续战斗的胜利奠定了有利态势和条件。凭借多兵种协同作战的优势,我军迅速攻克东溪据点,并在谷舍地区和477高地接连重创敌军两个精锐兵团,圆满实现了战役既定目标。
![]() |
| 东溪胜利历史遗址区。图自baocaobang.vn |
第二,集中兵力火力的绝对优势,确保战役关键首战必胜。在此前的东北、高—北—谅、泸江、洮江等战役中,我军未能形成兵力和火力上的绝对优势,因此往往难以迅速歼灭敌军据点,即使攻克也耗时过长、付出重大伤亡(如安州、板寨、铺缕、义都等据点)。然而,在1950年边界战役中,我军在东溪这一战役开局的关键首战中,集中使用了远超敌军的优势兵力。此役,我军投入2个团和2个步兵营(兵力是敌军的9倍),配合13门山炮和无后坐力炮,并从北、东北和西南多个方向持续对东溪据点发起强攻。尽管敌军依托坚固工事和强大火力顽强抵抗,但我军兵力充足、部署周密,能够有效处置各种复杂情况,粉碎敌军的一切战术手段,最终夺取了胜利。我军民连续奋战52小时,逐一摧毁敌军防御纵深中的抵抗据点,全歼并俘虏了全部守敌,实现了战役突破,形成连锁效应,为后续在工事外歼灭敌军的关键战斗创造了有利态势和时机。这场关键首战的胜利,鲜明体现了我军在战役组织指挥艺术,尤其是兵力运用与组织上的重大进步,为今后更大规模战役的胜利、乃至赢得战略性胜利、结束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我军战役作战艺术的发展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第三,灵活创新地运用“攻点打援”战法,以歼灭工事外之敌为主,从而提高作战效能。为实现战役“歼灭敌军一部分重要有生力量”的目标,战役司令部对各方面情况进行了全面研究和精准评估,最终决定采取“攻点打援”的作战方法,并以歼灭工事外的敌军(即前来增援、解围或撤退的部队)为主要方向。基于此,战役党委和司令部经反复权衡,选择东溪据点作为“攻点”目标。最初,我军曾计划以高平市为战役首战目标,但该地是一个由敌军两个营驻守、拥有十五处阵地的坚固据点群。若贸然进攻,我军将面临渡河作战、在宽正面大纵深地域作战以及应对敌军伞兵等多重困难,而当时我军的作战经验尚有限。同时,高平市作为4号公路末端的孤立据点群,距离东溪约45公里,即使被歼灭,也难以引发战役上的突破和连锁反应,不足以推动整个战役的发展。相比之下,敌军在东溪据点仅部署两个加强连。选择攻击东溪,既是避实击虚,直指敌防线中最薄弱、却又最关键的“链条”环节,不仅能够确保战役首战必胜,还能发挥“诱敌”作用。一旦东溪被攻克,敌军的战略防线将被拦腰切断,高平市将陷入孤立无援之境。届时,敌军必然被迫从七溪调动兵力前来解围,从而为我军在运动中歼灭工事外之敌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选择东溪作为战役首战目标,奠定了我军成功运用“攻点打援”战法的基础,标志着我军在抗法战争中战役作战艺术迈上了新的成熟阶段。如果我们选择据点过强(如高平市),各部队将难以有力歼灭敌人;反之若选定的目标过小且不具“诱敌”价值,则无法吸引其大规模援军到场,以便在工事外将其歼灭。
可以肯定,选择东溪作为战役首战目标,成功制造了战役上的突破,引发连锁反应,迫使法军不得不从七溪调动精锐主力兵团北上解围,并迅速从高平市仓皇撤退,从而为308师、209团和174团在谷舍地区与477高地集中歼敌创造了有利时机。战役司令部深入研究主要作战区域的地形,巧妙构建了机动进攻的险要态势;合理组织、使用并部署了步兵和火力;耐心等待敌军进入预设地域后,集中兵力实施包围、分割,逐个歼灭,连续赢得第二、第三场关键战斗的胜利。谷舍与477高地运动战的辉煌胜利,充分印证了我军在抗法战争中战役艺术和战法的飞跃式进步。在此之前(1948年至1950年初),我军各部队仍受“攻坚”思想影响较深,作战重心放在攻打敌军据点,忽视了在工事外歼灭敌军,甚至缺乏针对敌军援兵、增援和撤退部队的作战规划,“攻点”与“打援”未能紧密结合,因此错失了许多歼敌良机,作战效率不高。
1950年边界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抗击法国殖民主义侵略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一战役所展现出的战役艺术的飞跃性发展,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总结升华,以便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卫国战争中加以灵活而创造性的运用。(完)
作者:越南人民军陆军学院郑进成上校、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