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部署是在每一次作战、战役乃至整个战争中打造力量并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1972年川圹省石缸平原战役的力量部署已经成为特色艺术,为全面打败敌军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大规模进攻做出贡献,为我国的抗美救国战争打开了新局面。
在被击退川圹省石缸平原之后,1972年4月中旬,敌军赶快增兵,替代王包(Vàng Pao)的兵团(遭到严重损失的兵团)的力量企图在雨季夺回失守的重要战略地区。为了实现此阴谋并为进攻打下基础,敌军在石缸平原周围形成了四个区域,包括:散通龙辰区(Sảm Thông - Loong Chẹn)、邦龙(Buôn Lọng)、孙香发东(Tôm Tiêng - Pha Đông)和 萨拉夫坤(Sa La Phu Khun)等。
1972年川圹省石缸平原防御战役82mm迫击炮 |
关于我方,就在进攻解放石缸平原并深入进军散通龙辰区的战役结束的时候,为了遵从中央军委的指导,各个单位主动与老挝巴铁(Pa-thét)部队紧密配合迅速转入防御状态,在川圹省石缸平原形成防御战役,随时打败敌军在雨季开展的侵占进攻,在老挝北边保持战略阵势,同时守住西原和广治顺化的战略进攻的右侧阵势。本着积极、主动、坚强、坚固等方针,我方和老挝主力军开展规模不同、作战力量和战术形式不同的数百次作战行动,粉碎敌军的大规模进攻,歼灭敌军的一部分重要兵力,守住石缸平原的战略地区,在我方和老挝的各个重要解放区之间形成连环、坚固的阵势。这一重要胜利进一步说明在老挝尼克松学说的失败,使得“老挝伪军+泰国雇佣军+美国空军和后勤的最大限度支持”的作战公式彻底破产,以力量组织、部署艺术的特色标志着防御战役艺术的飞跃发展步伐,具体是一下几项内容:
第一,在主要防御方向集中兵力。接到进入防御状态的命令之后,根据对各方面情况的研究和评估,特别是芒遂(Mường Sủi)、弄佩(Nọng Pẹt)、川圹镇、审岭(Thẩm Lửng)等地形成的四角形地区,石缸平原是中心地区,战役司令部根据地区情况开展防御力量。其中包括步兵团两个(164号团和866号团),1/3的装甲车和坦克,1/4炮兵力量,在石缸平原主要防御地区建设坚固、连环的防御支点、防御支点群。同时,让174号团和一个牵引式火炮连、一个12.7毫米高射机枪营在馨赠(Hin Tặng)拦截敌军,形成“硬外壳”并在主要作战方向的外围作战地区从早、从远地主动攻敌(此前的防御阵地从未采用过)。这是完全正确的选择,是战役司令部在力量部署方面的艺术特色,因为如果仍然采用此前战术级防御阵地的“力量均匀部署”方式,在防御地区广阔、居民稀少、力量有限、我军刚进入防御状态、敌军以兵力人数多、炮兵和空军的支援大灯优势从多方向开展进攻的背景下就难以在每个方向、地区或者在决定性的阶段集中兵力的优势。
因此,虽然有时候敌军集中多达40个营的力量从多方向接二连三发起攻击,甚至连续从主要进攻的西北方向转向西边方向,从南方向转向我军的主要防御地区,但是我方以集中式的力量部署艺术和兵种协同作战力量快速粉碎敌军的大规模进攻,给他们予以致命的打击,长期守住石缸平原地区,为防御力量机动做出决定性的作战行动结束战役创造阵势和时机。
第二,组织强大、灵活的机动力量,进行袭击和反袭击,达到作战高效。面对敌军在兵力人数、火力强度和武器器材等方面的优越优势,我们在川圹省石缸平原防御战役中首次使用包括就地防御力量和机动力量两个成分的力量机动攻击从各方向来犯之敌,其中机动力量一开始就得到强大、灵活的部署,明显体现一种积极性的防御形式的“在防御中积极进攻”思想。这是力量部署艺术中的特色,因为开始时,本来应该像以前的防御阵地一样动用3/4防御力量,剩下的1/4力量进行防御,但是我方大胆动用1/2步兵力量和2/3坦克数量、3/4炮兵数量担任机动任务,形成所谓“重拳击”,灵活转化阵势,对敌军的进攻及时开展强烈的突击和反突击行动,粉碎敌军的主力军。因为兵力如此灵活部署,在整个战役中,我军经常动用8/14个营(占75%)担任机动任务,该力量在战役级和战术级都平均部署。因此,当敌军从诸多方向大举进攻石缸平原时,我军都有实力足够进行关键的反击、反突击的机动力量,以高效作战制胜。
实践表明,该战役第二阶段,335号团鱼老挝的两个营、866号团的就地防御力量及战役的坦克、炮兵力量紧密配合,以兵种协同作战的力量对在夫坑(Phu Keng)驻军的敌人进行突击,作战效率很高。尤其是,当国防部增援88号团时(1972年10月),战役司令部决定给机动力量增援,把机动力量的比例提升到65%(占作战兵力的2/3)。因此,当敌军调动大量兵力把主要进攻方向转到石缸平原南侧时,我军已经彻底克服前期力量部署的限制,及时集中兵力开展相当于师团级的大规模机动行动进行该战役最大的作战行动,彻底打败敌军的大规模进攻,胜利结束战役。
第三,与老挝巴铁部队紧密配合,造成综合实力,粉碎敌军的各个进攻。明确意识到川圹省石缸平原对印度支那战场上作战意图实施的战略地位,敌军调动大量兵力、器材、火力企图以一切代价把我军击退防御地区。面对敌军的强大力量,中央军委主动与老挝紧密配合调动大量兵力,包括作战经验丰富、熟悉底盘的优秀作战单位参加该战役。为了充分发挥各单位的能力、经验并利用好其长处,营造综合实力打败敌军的大规模进攻,我军与老挝的协同配合工作一直受到战役司令部的重视并在战役初期就得到紧密的组织。据此,实现战役司令员的决心,我军和老挝方统一动用老挝方的就地力量深入把握敌军从准备进攻阶段的一切情况,作为攻击从各方的敌军的基础,具体分派对各地区的作战责任,其中,我方主要负责对石缸平原中心、中间地区、弄佩地区,老挝军负责川圹和芒遂的配合作战任务。作战过程中,如果敌军通过陆地或空中登陆毗邻区,双方就按照协同计划进行攻敌,老挝方被威胁时,我军随时动用机动力量进行处理或者给老挝军的各个防御地区增援。这是战役中部署力量的亮点,高度体现两国各个武装力量肩并肩、联合作战的团结、友谊之情。因为组织、分派任务具体、明确,我军和老挝军建立了连环、坚固、有重点、有重心的防御阵势,保持各个作战方向的攻敌主动权,既能便于互相支援,又能为指挥、协同作战提供有利条件以及充分发挥每个武装力量在整个作战过程中的长处,营造综合实力,粉碎敌军的进攻,守住作战阵地。
实践表明,由于与老挝方的紧密配合,作战过程中除了有效拦截敌军从各方向的进攻以外,该战役还有条件集中力量胜利实现三个关键之战,守住被交付的防御地区。典型的是在战役第四阶段,当敌军动用四个机动兵团(21、26、30、32号GM)、泰国军2个营、2个炮兵连与就地力量(02号GM)配合将主要进攻方向转到石缸平原南侧时,战役司令部迅速调整作战决心,使用我方力量与老挝方力量紧密配合,及时拦截7A公路和芒遂地区的敌军,使得敌军的主要力量(GM23)遭到重大损失,胜利结束战役的关键之战。
1972年川圹省石缸平原防御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我军军队和老挝军对在防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飞跃发展步伐。从该战役吸取的宝贵经验,尤其是力量部署和使用艺术需要在捍卫祖国的战争中进一步研究、运用、创新发展。(完)
作者:第二陆军军官学校裴清谭大校、博士